政须本末绾农商/徐晓石199
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政须本末绾农商 ——从一首诗看张謇发展实业的谋略 □ 徐晓石
我在大生三厂(今南通华润大生)工作了三十五个春秋,对企业有很深的情感。 新世纪伊始,正值大生三厂开工80周年庆典,盛世修志,既给今人以资治,又给来者以教化。我也参加了厂志编写工作,当时在概述部分开头选用了张謇先生《第三纺织厂开工祀土礼成有作》一诗。但对这首诗理解不深,退休后有幸涉足张謇研究领域,近期再读这首诗倍感亲切,不禁浮想联翩,仿佛看到大生三厂的创始人挥锹奠基祀土兴业的光辉形象,想起这位稳健老到的实业家殚精竭虑促进实业发展的高超谋略。 我们先欣赏一下张謇先生的诗作。 第三纺织厂开工祀土礼成有作 1919.7.22 薛滕邹鲁辅车乡, 况有先庐再世强。 例以渔陶成聚邑, 政须本末绾农商。 十千吉贝资维耦, 五万飞轳跂报章。 自省天人消息际, 应恭富媪荐馨香。 这首七律是作者在大生三厂破土动工行祀土礼后所作,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格调庄重豪迈。 首联写厂址海门。海门是一方神奇的热土,后周显德五年(958)设县,中经沧桑,圮为泽国,清康熙十一年(1672)废县为乡,归并通州。后沉沙复涨成陆,乾隆三十三年(1768)置厅。从此海门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857年冬,早期开发海门的传奇人物陈朝玉的曾孙陈奂在《师山诗存序》中指出:海门建厅后,“创文庙,设教官,敦风化,兴学校,增广博士员,文教日以臻盛,士君子之草昧经纶者备矣。”1860年,在浙江做官的杨蓉初回海门,见海门野广土沃,阡陌纵横,男耕女织,粮棉丰收,安居乐业,犹世外桃源,遂作《海门二十景诗》。1861年,请常熟胡芑香绘图,无锡钱子谅书写,并请避乱海门的大儒李联琇作序。李赞美“二十景诗”:“抒桑梓之恭敬,发兰苕之鲜新。视秦州二十杂诗,应笑杜陵羁寓;比辋川二十断句,愿招裴迪联吟。”因此,海门虽然建厅的时间不长,仍有“彬彬如邹鲁之乡”的说法,强调海门与通州、崇明一样有很好的文化背景。薛,古国名,在今山东滕县东南,战国时为齐所灭。滕,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后为越所灭。邹鲁,古国名,孟子生于邹国,孔子生于鲁国,邹鲁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辅车,比喻互相依存的事物。海门又是张謇先生的出生地,“庐”,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有的房地,引申为村房或小屋。“先庐”,指前辈所筑的房屋。张公以“先庐”暗指常乐老家,与三厂比邻。张公在介绍厂址时笔调平淡,实际上暗示海门是个地灵人杰的好地方,与通州、崇明辅车相依。 颔联写设厂价值。上联作者以舜办实业类比办厂,《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表明舜重视实业,他曾在历山种地,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作陶器,在寿丘制造日用的杂物,还按时令到负夏做生意,而在他经营实业的地方,“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即一年所居的人成为村落,二年成为小城镇,三年成为较大的城市,从而促进生产发展、社会进步。正因为如此,舜受到尧器重,成为尧的继承人,进而成为国人敬仰的圣人。“例以渔陶成聚邑”,意谓我们今天设厂兴业就像舜当时捕鱼制陶成聚成邑一样有价值。下联从社会的实际需要突出设厂的重要性。本末,原指事物的主次。古人以农为本,以商为末。此处本末指农商。在经济落后,民生凋敝的情况下,政府必须致力于发展农商,而能够“绾”(控扼、钩连、带动)农业和商业发展的是工业,设厂兴业可以直接带动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突出它的中枢地位,进一步强调设厂的价值。 颈联写工厂的愿景。吉贝,即木棉。《本草纲目·木部三》:“木绵有二种,似木者史古贝,似草者名古终,或作吉贝者,乃古贝之讹也。”“吉贝”乃马来语,今泛指棉花。棉花是海门的特产,杨蓉初《海门二十景诗》中就有《吉贝连云》一诗,诗云:“吉贝征名溯旧闻,千畦一色诧如云。花开白雪迷朝旭,叶饱红霜带薄曛。绿野经纶曾学稼,花生衣被自成文。堆金难买江乡熟,挟纩犹思慰六军。”棉花是纺织厂的重要原料,资维耦,指供给、匹配。海门有那么多的棉花供给原料与工厂匹配。这是在海门设厂得天独厚的优势。五万飞轳,指五万只飞速旋转的纱锭。跂qǐ,通“企”,即踮起脚尖盼望。报章:语出《诗·小雅·大东》:“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原为埋怨织女星,虽随斗转星移,不断变换置却始终织不出布匹,徒有“织女”虚名。报,有往来之意,织布时,梭子一来一往,织成布;章,即花纹。报章,即有花纹的布。“五万飞轳跂报章”,意谓期盼新厂五万只纱锭,织出精美的花布。 尾联写恭祀土神。自省:自己思考醒悟。消息:消,消灭;息,生长;消息,即消长。客观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所谓“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强调了事物“变”的一面。张公认为,在“盈虚消长之际,权衡调剂之间,界限务各清厘,关系至为重要。”因此,“自省天人消息际”[1],觉得客观世界诸种因素变化莫测,自然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富媪:地神。《汉书·礼乐志》:“后土富媪,昭明三光。”荐:祭献。应恭富媪荐馨香:在工厂破土动工之际,应当虔诚地向地神烧香祈祷。 现在,我们就诗的内容及其相关信息探讨一下张謇当时对实业发展的谋略。 一、遇盛而忧,持盈保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为我国民族工商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919年大生集团盈利丰厚,企业人员获利不薄,骄满气盛,醉心投机。为此,张謇两次发布“告诫实业同人书”。1919年5月的告同人书指出:“营业之道,先求稳固,能稳固即不至失败,即失败亦有边际,企业者不可不知也。大凡失败必在轰轰烈烈之时。今吾通实业,在其时机,惟望吾实业诸君者,居安思危,持盈保泰,更须坚定守分,此鄙人所希望于诸君者,在久长之道。”[2]是年秋天,张謇再次发出告同人书:“本年大生两厂,适际时会,获利不薄,为开办以来所仅见。下走则兢兢业业,遇盛而忧,忧极盛之难继,尤忧在事人之侈然而泰,人以为功也。须知盈虚消息,天道、人道莫不如此。……以此特申通诫,在事人切勿高兴,或且一切滥用,自取咎愆。”[4] 两则通告。前者强调一个“稳”字,居安思危,持盈保泰;后者突出一个“忧”字,忧极盛之难继,忧办事人侈然而泰。这是他深谋远虑、小心谨慎的行事风格,也反映他成熟的哲学思考,《易经·彖传·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太阳中天,就会向西偏斜;月亮圆满,就会逐渐亏缺;天地的盈亏,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长;更何况人呢?反映了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提示了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客观必然性。张謇先生处丰盈之时,勿忘亏虚之忧是非常正确的。 二、见机而行,设厂兴业 张謇是个稳健的实业家,他创业、守成,亦善于抓住机遇,发展实业。 1919年7月,张謇在《复北京国民外交协会函》中提到:“吾国产棉地在世界只占十分之三四,而纱锭之数,据最近之调查,则合沪上中外各厂不过一百万锭有奇,于此而言,去日今所有之纱机尚远。”并且进一步指出:“就今日全国论,须更自有一百万锭始可言抵制。世之纺纱机器英制为最耐久,出纱最良,但欧战以来,机来绝乏闻,顷复限制每年以其全国所成纱机五十万锭,于十分之一售于中国,即五万锭也,百万锭非二十年不办。即使一半兼用美机,亦非十年不克达此百万之数。”这是一封讨论如何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振工商而挽权利”的信,信中透露张公对纺织业现状了如指掌,对未来的发展亦有精确的计算。“就今日全国论,须更自有一百万锭始可言抵制(日货)”,让人看到纺织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见此商机,张謇想到了家乡海门常乐南湾这块宝地,这里是棉花产地,量多质高,供应充分,运输方便。同时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手工纺织比较发达,所以“论工匠则不须远求”而生活水平要求极低,纱厂可获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并且当地妇女没有缠足习惯,上工能远行,做工能久立。分析了这些优势条件后,张公毫不犹豫在海门设第三纺织厂,“十千吉贝资维耦,五万飞轳跂报章”正是这一商机的生动写照。 三、办好工厂,力绾农商 张謇在诗中提出“政须本末绾农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它包含二层意思:一是政府必须致力于发展本(农业)末(商业)。当时政府腐败,列强入侵,经济落后,民不聊生。特别是在一战中,中国是协约国成员,算是“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仍把中国人当作“亡国奴隶”,竟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归诸日本,引起“举国腾愤”,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设法解决民生问题,而“商、农者,生民之命,国计之原,以其本末相资而为用者也”。[5]“政须本末”,不是一般的主张、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二是通过办实业,控扼、钩连、带动农业和商业的发展,解决民生问题。这是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前者提出了解决农、商问题的迫切性,后者提出了解决农、商问题的具体途径。 那么,如何以“工”“绾农商”呢?张謇在《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弁言》中有一般精彩的论述:“棉之始,农之事;棉之终,商之事,其中则工之事。未有能澈首尾一以贯之者。无始则无以资于人,无终无以资人,而无策于中则无以资人资于人。”[6]这段文字阐述了农、工、商三者的关系:棉,开始时是农产品,属于“农之事”;棉花经过加工后为布疋(商品),属于“商之事”;从农产品到商品,中间有加工过程,这自然是“工之事”。然而,这个过程并非完全是“从始至终”首尾一贯的过程,如棉花加工成皮棉和棉籽、棉籽的一部分作为种子重新归农,另一部分棉籽经过加工为油和棉饼,它们作为商品在市场流通。如果没有棉这个起始环节,那么工厂就没有办法得到农民的供给和资助;如果没有棉花加工成棉布这个终了环节,那么工厂就没有什么办法用商品供给和资助人家;因而,如果没有谋划好“工”这个中间环节,那么我们就没有什么办法得到别人的供给和资助别人。这就是以工绾农商的具体过程。 一百多年过去了,大生三厂雄伟的钟楼依然挺拔,钟楼正门上方由张謇亲笔题字的“大生弟三纺织公司”八个大字刚劲有力,凝固着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宽敞明亮的车间內十万纱锭仍在飞速旋转,—代又—代大生儿女砥砺前行,光前裕后。纺出五彩经纬,传扬硕果捷报,掀开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
文章分类:
謇诗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