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师范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的启示/郁晓冬196
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张謇师范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的启示 □ 郁晓冬 最近看到中新网的一则报道:“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表示,要强调教师的基本功,强调教师的专业性,吸引更高水平的年轻人从教。” 这则看似稀松平常的报道,却透露了不少当下“师范”的困境,首先就是吸引不到优质生源,其次,就是很多高校不想要“师范”二字。可以说,“师范”在当下中国应该是一个相对弱势的字眼。这绝不是好事情,而要解决这种困境,也不能仅仅只是靠教育部的几个行政文件,还需要全社会的同心戮力。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创办了众多的实业工厂和学校,其中近代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正是在他的手中诞生,时间已过百年。可以说近代中国的师范教育体系正是在他的引领和实践下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读史使人明智”,作为后人的我们能否从张謇师范建设实践中有所启迪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师范之为国本 张謇是从近代中国悲惨的国运和中西对比中逐渐认识到师范的重要性,他认为各国的竞争归根结蒂在于民智是否启迪。他说“建设新新世界,自然需要知识,需要技术,需要各种各样专业人才。”[1]而人才从何得?教育!可以说,教育就是国之本,那么教育之本是什么?张謇说:“欧美以其国学校多寡为强弱文野之别。其多者校以七、八万计,生徒以七、八百万计,校师以数十万计,师必出于师范。”[2]庚子国变后,针对朝廷盲目新办大学堂,张謇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凡事须从根本做起,未设小学,先设大学,是谓无本。小学惟在得师,则师范尚焉”,“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3]。 正是对于师范乃国之本的认识,张謇1901年到1903年,主要精力除了投入通海垦牧公司外,就是通州师范学校的创建。而在1901年,在给两江总督刘坤一写就的《变法评议》中,他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三阶段想法,在第一阶段中,他将设立师范提到和朝廷设立“议政院”同等重要的地步。 张謇对于师范为国之本的观点值得我们后人认真研究和学习。一国经济、军事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那么人才从何而来呢?学校。靠谁,当然靠教师。这些认识,我想不仅仅是属于那个动荡的时代,更应该属于我们当下,我们现在不正走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么?复兴靠什么呢?不还是人吗?在这样的认知下,“师范”又怎会成为一个弱势的词呢?如果还有哪些人对于师范持摇头的态度,笔者希望,有必要让他来看一看张謇百年前的认识和观点。 二、师范之宜静精 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有其自身的特征,笔者认为至少有“静”与“精”两个方面。 所谓静,一则是张謇将学校设立在一处极其安静的寺庙内,利于学生静心地学习;二是学校的定位是中级师范学校,用现在的看法就是一所中专学校,外面大量大学堂,我自岿然不动。这不禁让我想到,最近这几十年,很多师范学院,变成了师范大学,他们更不满足于此,实际上,说到底,就是他们的心不够静。这一切应该说都是当下急功近利的心态使然。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个快餐化的时代,谁愿意去等待百年呢?可是张謇却恰恰做到了,他之所以极力反对先办大学堂而要先办中级师范,正是反对功利化,他想遵循本源,先打好基础,拥有一批良师才可能拥有良善的教育环境,才可能有更多人才,有更多专门化高水平的大学。 所谓精,一是学校规模的精简。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张謇主张少而精。他说朝廷所办的学校各种官员太多,民办的通师不必如此,通师办学之初,只设总理、监理、司收、司图书仪器、或增习书记各一人。相对来说这个人员结构是简单的。学校不是官府,师范更不能成为官府。这一认识对当下我们所呼吁的学校“去行政化”是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当然,通州师范更主要的“精”在于其生源和教师的“精致”。 首先说生源,学生多是原来的科举“贡、监生”,甚至也有举人报考。由此可见这批生源质量之好。据统计,从1903年到1926年张謇逝世,通州师范共培养毕业生1530人,他们分别供职于全国8个省34个县市,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当然有时代因素,由于晚清废科举兴学堂,导致大量的人才来到新式学堂,但也告诉我们后人,提高师范生源质量是培养好师范生的前提条件,也应该是师范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现在又有多少优质生源来到了师范院校呢? 至于说“师”之“精”,张謇更是聘请了诸如王国维、章太炎、梁启超等著名大家来校任教,由此保证师范教育的质量。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梅贻琦所说的“大学者,在于大师,不在于高楼也”。 我想,在任何一个地方,师范院校就首先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这样的师范院校才是真正的可担承国之本的学校,而百年前的通师就是一个“真正”的师范院校所应该具有的形态。 三、师范之重实战 学校不是空架子,它需要必要的实习场所,张謇在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附属小学,由此“小学与师范,其体用相受相成”。这就让我想到,当今很多师范学校也有所谓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可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相受相成”的学校呢? 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张謇对于学生学业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第一点就是学生要言辞通达,即“师范生的国文程度起码应该是:说一事使人了然首尾,说一理使人了然眉目,说一境使人如到其境,说一物使人如见其物。在题中说出,不在题外敷衍。不华可也、不雄可也,不美可也,不博不深甚至不长均可也;不切不可,不通不可。诸生其务为切,务为通。”[4] 第二点,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通师规定,除平时组织师范生参观小学外,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师范生必须到附属小学进行教学实习,每位学生在实习前需认真准备教案,实习后由大家进行教学评说。 张謇认为师范教育的几年是准备战具和修炼战术,到附属小学去实习,是经历战事,教案,是作战的计划,对教学课堂的评价是使得师范生知道成功和失败的地方。“而无战之具之不足与言战也,吾耻之;有其具而无其术者之不足与言战也,吾耻之;有其术而有计划不备,练习不闻,战之后茫然于胜负者,吾并耻之。”[5] 通州师范的实在性和张謇对于培养学业成绩的思考对于当今的师范教育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四、师范之须保障 仓廪实而知礼节,张謇的师范教育理想不是空中楼阁,他有着自己的实力保障。 张謇一再提倡的“父实业而母教育”,这其中的一层内涵,就是要用实业资金来为教育注入活力。从1906年,张謇当选为江苏教育总会会长起,就多次以教育会名义上书学部,增加给学校和教育会的经费资助,划定地方税为教育费等。由于官方资金困难,张謇首先从他的实业中拿出经费。他一生中总共往教育中投入257万两白银[6]。 张謇的通州师范就是纯粹的民办学校,可依然是引领了一个时代,那么当今,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逐渐引入民间资本来创办一两所有影响力的师范院校呢?张謇无疑是楷模。 如何确保师范学校的魅力,其中一点就是提升教师地位和工资。 张謇多次呼吁提高教师和师范教育的社会政治地位并“优予俸给”,以鼓励人们学习与兴办师范教育。他指出:“凡大学、高等、中等学师范本科生毕业,准做贡生,举人,进士,给凭后试教各高等、中等及小学四年,比较成绩。进士教高等学,最优者除国子监丞,次优者除博士。举人教中学,最优者除博士,次优者除学正。贡生教小学,最优者除学正,次优者除助教。最高可为官学大臣。此后虽然当官,如果能够终身与教育一事,而仍得与他科进取之人,同享人间之福利矣。”关于教师薪资,张謇主张“寻常小学校约每月二十或三十元,高等小学校约每月三十或四十元,中等学校约每月四十或五十元,其专科教师约每月七十或八十。” 只有对教师的物质保障到位,才有可能吸引更多人来到师范,才有可能重新点燃师范院校的魅力,这样教育之本,国家之本,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纵观张謇师范教育思想,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认为师范是国之命脉,无有师范的成功就没有国家的成功;二是师范学校规模可以小,但师资和生源及各种配置要是最好的;三是师范学校必须注重学生的口才及实践的培养;四是提升教师政治和经济地位,以确保师范教育的良性循坏。这些对当下的师范建设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作者单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海门市历史学会)
参考文献: [1][2]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第143页,中华书局,1986年。 [3][4][5]卫春回:《张謇评传》第393页、第403页、第40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6]李琴:《张謇师范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文章分类:
说论纵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