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张謇研究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六朵金花的一天/周至硕、秦培鑫

329
作者:周至硕、秦培鑫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六朵金花的一天

——记海门市张謇纪念馆讲解员

周至硕/文  秦培鑫/摄

她们,是朝气蓬勃的团队,

在平凡的岗位上迸发灿烂的青春火花。

她们,是激发正能量的金嗓子,

在张謇文化园地不辞辛劳,快乐耕耘。

她们,是被誉为六朵金花的张謇纪念馆讲解员:许明敏、沈颖楠、刘苏洋、陆晶晶、蒋如意、施仲华。

为了了解她们的工作、生活状态,笔者跟踪采访了她们平凡而有意义的一天。

(2013年11月19日)7点50分,张謇纪念馆的讲解员相继上班,她们亲切招呼相互问候,走进张謇纪念馆游客服务中心,签到,走到工作台前,放下包,穿工作服、淡妆……开始一天的工作。六位年轻的讲解员个个青春靓丽,化妆镜里的她们,真像亭亭玉立的六朵金花。那么为什么还要化妆上班呢?

六朵金花七嘴八舌地回答了我的疑问:“这是对游客的尊重”,“这样我们更自信”,“这也是馆里对我们的要求”。

一会儿,电话响起,值班长刘苏洋接电话,她边听边记,然后转告当日的接待任务:今天上午9点30分海门港新区团队第三批参观人数80多人,由我与施仲华负责讲解。10点省里有关部门的领导来馆参观,沈颖楠讲解。10点30分,中南公司的客户30人,陆晶晶负责接待。下午,海门港新区团队第四批参观人数80多人,许明敏、蒋如意负责讲解……

9点30分左右,海门港新区的参观团队来了,两辆大巴,我也跟着他们一起参观。

参观团队里有位忙前忙后的女青年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她交流中得知她叫龚雪,是新区党群工作局教育培训科的工作人员,这次到张謇纪念馆参观学习是新区党群工作局组织的,全区机关干部、各村(居)干部、部分市直部门负责人以及学校、医院班子成员,还有南黄海公司中层以上的领导共400多人。她说,这次参观学习活动的目的在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提升新区广大干部奉献沿海开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活动分五个批次用两天半时间完成。当问及她对张謇纪念馆的印象时,龚雪十分感慨,她说,张謇纪念馆是博大精深的砺志教材。由于工作的关系她曾经多次到纪念馆来,但每次参观都会获得新的感受,新的力量。她还说,纪念馆的讲解员,是她的同龄人,很羡慕她们为弘扬张謇文化,传播张謇精神作出的这份贡献。

海门港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施盘石先生看了有关张謇围海造田的图片、场景,听了讲解后激动地说:“我们海门港新区这片热土,是张謇先生百年以前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围海开垦的,是当年张謇先生实践实业救国主张的辉煌业绩,今天,有张謇精神的鼓舞,我们新区人一定能把黄金海岸建设好!”参观结束时,他向讲解员施仲华挥手致意:“谢谢您的精彩讲解!”

上午第四个参观团队离开纪念馆时已是12点30分,我问随团讲解的陆晶晶:

“你们经常会有加班的情况吗?”

“经常有啊。”

“误了食堂中饭时间怎么办?”

“到附近拉面馆点份面条就解决啦!”

听了轻松自如的回答,我对她们的工作又多了几分深入了解的渴望。

“你一定很喜欢讲解员这项工作?”我想了一下问。

她不假思索回答说:“这是一份很平凡的工作,但我喜欢,因为我被张謇的精神折服。张謇用自己一生的精力实践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他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16家公益慈善机构,他为了强国富民的梦想奉献一生,他是时代的丰碑。我要尽我所能,宣传张謇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加油助力。

我很敬佩她的敬业精神,思想境界。可她说,纪念馆的讲解员都怀有这样一份想法。

午休时光是张謇纪念馆讲解员最轻松愉快的时光,她们自由自在地交流工作、生活的经历感受,倾诉她们的酸甜苦辣。说起讲解工作给她们带来的快乐,她们给我讲了一大串小故事。

蒋如意说,今年夏天,有一对老年夫妇参观纪念馆后,递上随身的扇子,要我签名留念。还说,我们的讲解很受欢迎,常常被邀请与游客合影。

陆晶晶接着说,有的团队参观结束已经是中午12点多钟,误了午饭时间,他们常常真心诚意邀我们一起用餐,虽然我们从未应邀,但心里感到很温暖,这是他们对我们工作的尊重、认可,我们很开心。

刘苏洋介绍了这样一段经历。暑假里的一天,麒麟小学一位三年级的女生和母亲来参观,邀我去讲解。参观过程中我们三人有很多交流互动,我很感动。这位母亲说,到张謇纪念馆参观学习比去其它地方有意义,让女儿了解张謇生平,十分有利孩子的成长。她要求我多讲一些张謇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一生服务社会的故事。这位母亲的要求对我的触动很大,我感觉到我们的工作对青少年一代形成“中国梦”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感觉我们从事的工作也很崇高。

讲解员们在工作中有快乐事,也有心酸事。

沈颖楠说,节假日是我们纪念馆最忙的时候,我们常常加班,节日里很少能与孩子、家人一起,我觉得很亏欠他们。

陆晶晶说,讲解任务重的时候嗓子经常发哑,很难受,我们都随身备带金嗓子喉宝……

施仲华说,纪念馆接待任务很忙的时候,孩子生病,无法分身去照顾,心里不是滋味……

和纪念馆的讲解员交流中,知道她们的辛苦往往是他人无法体验的。

海门张謇纪念馆2010年11月8日以来,接待海内外游客    近80万人次。为了尽可能满足各界人士的需求,讲解员每人都准备了几个版本的解说词,有3个小时的完整版、1个小时的常规版、半个小时的精简版,还有普通群众喜欢的故事版、适合中小学生的励志版、学者专家需要的史要版。各个版本的讲解词既要珍重历史,又要使游客喜闻乐见,同时又有讲解员个性风格,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她们都下了一番苦功夫。

讲解员有时还会遇到另外一类苦楚,比如个别游客酒后到纪念馆参观,好象酒后驾车一样言行失控、不着边际,或者提些莫名其妙的要求,叫人无所适从,心里感到无比委屈,那怎么办呢?

许明敏郑重其事地说,我们必须做到不卑不亢,恪守微笑服务,工作经历也磨炼了我们的耐性。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次沈颖楠在讲解时遇到一个酒醉的游客,提问不着调,言语很粗野,讲解结束后,为了排解内心的郁闷,小沈在纪念馆庭院的假山上上上下下转了好几圈。几个讲解员嘻嘻哈哈地说,遇到这类事,到假山上转圈是个好办法。

张謇纪念馆的六朵金花都认为,讲解员是个平凡的岗位,她们从事的是平常的工作,因此,生活中甜酸苦辣五味杂陈很正常。让他们感到火辣辣的是与游客交流互动时遇到回答不上来的问题。那怎么办呢?

刘苏洋说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认真学习,诚恳请教,丰富自己。

诚然如此,纪念馆的讲解员十分好学,富有钻研精神,她们都是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的年轻会员。

12点50分,上班的时间还未到,滨海新区的第四批参观团队来了,许明敏、蒋如意整装出去接待。

这时服务中心里只剩三位讲解员,我提出了一个很想知道的问题:“在纪念馆的三年多时间里,您们最大收获是什么?”

沈颖楠脱口而出:“我在纪念馆长大。”

刘苏洋紧接着说:“我在纪念馆成熟。”

我为她们的爽快笑出了声,静静地倾听她们的诉说。我觉得张謇精神已经融入她们的生命,她们以张謇精神塑造人的灵魂,激发人的潜能,此时,我的脑海里形成了这样的音像:纪念馆讲解员的形象渐渐与战争年代人民军队的战地宣传员的形象重合起来,清晰起来……

下午二时许,不少散客陆陆续续到张謇纪念馆参观,讲解员们大多接到了任务,我要了几本馆里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慢慢翻阅,并随意采撷几则:

2011年,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为纪念馆亲笔题名。

同年,原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张绪武参观张謇纪念馆后说,这是他心目中的纪念馆。

2月,中央电视台《辛亥百年》专题片摄制组到馆采风。

5月24日,林非、王充闾等8位知名作家来馆参观。

6月14日,台湾《中国时报》、《旺报》、《中国电视》、《中时电子报》等媒体记者到纪念馆采访。

9月14日,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来馆实地取景拍摄。

10月5日,中纪委副书记张惠新参观纪念馆后,勉励张謇纪念馆全体工作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以传播张謇精神为己任,努力打造张謇文化,传承人文精神……

2012年5月8日,印尼《雅加达邮报》、《印度时报》、韩国《中央日报》……等12家媒体记者来馆参观。

同年6月1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张艳一行来纪念馆参观,她寄语纪念馆讲解团队,要善于因势利导,加强张謇精神文化的学习,继承发扬张謇艰苦创业的精神,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与祖国共奋进。

正当我在纪念馆资料中寻觅讲解员的身影和足迹时,纪念馆馆长秦培鑫走进游客服务中心,和他聊起讲解员们的工作时,他说,三年来,纪念馆讲解员紧紧围绕“用张謇精神研究张謇,弘扬张謇文化”的宗旨,以饱满的热情,精湛的业务,优质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获得了许多荣誉,她们的辛勤付出很有意义。

与纪念馆的六朵金花告别,已是掌灯时分,灯光之下,四壁的匾牌金光灿灿:“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南通市青年文明号”、“海门市五一巾帼标兵岗”、“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通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海门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

通过一天的访问,我深刻感到,我们身边有些岗位虽然没有为社会直接冶炼真金白银,然而他们每天都在为实现“中国梦”加油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