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张謇研究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学謇弘謇应从娃娃开始/顾定斐

259
作者:顾定斐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学謇弘謇应从娃娃开始

——来自张謇故乡学校的报告

顾定斐

在江苏省海门中学的校园里,有一尊张謇铜像,这是上海证大集团老总戴志康先生2002年捐赠给母校的礼物。2008年,这位实业家又在家乡投资超亿元创办了证大学校,并在校园里建起了张謇与老师赵菊泉的铜像……因为他感到,如果能将张謇精神一代一代传承,那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和力量。

从海门走出去的戴志康先生,在《高山仰止》一文中谈到张謇时,他十分深情地说:“他(张謇)今天仍是我们各行各业的楷模,难怪孙中山器重张謇并任命他当实业总长,毛泽东也称不能忘记张謇,江泽民为张謇题词,曾错遭鞭挞后历史又为他重新正名。百年后人们仍纪念他,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在研究张謇,家乡人为他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所以,张謇文化的影响力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如今,海门将张謇精神的核心——“海纳百川,强毅力行”作为新时期的海门精神,张謇文化已成了海门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传承,尤其是在学校,你可以真切感到,这种传承已经从娃娃开始。

追思张謇精神的校园文化

海门市常乐中心小学的前身,是张謇先生于1904年创办的。当年张謇自任校长,并亲自撰写了“大江东下海潮上,潮潮涌进青龙港。港中有三镇,常乐居中央。二十八圩同社仓,小学校开兼教养。父老不愁荒,儿童勿忧伧。大家爱国先爱乡,常乐之校真堂堂”的校歌,充分寄托了张謇对该校的热爱和期望。如今这所老校已走过了100多年历史,百年老校早已旧貌换新颜,校园里充满了勃勃生机。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家园,对于儿童来说,应该是充满朝气、孕育理念、绚丽多姿的天地。常乐小学正是以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为师生们创造了一个追寻张謇足迹、传承张謇精神的赏心悦目而富有灵感的世界。

当你踏进常乐小学的校门,映入你眼帘的是三座拔地而起、洒满阳光的教学楼。三座教学楼分别命名为“知謇楼”“学謇楼”“弘謇楼”,这些楼名可谓顾名思义、匠心独具。在洒满阳光、鲜花满地的校园里,还专门开辟了“小啬园”(张謇字季直,号啬庵),这里矗立着张謇先生的铜像,铜像充满了慈祥和智慧,似乎正在像与每一个小朋友亲切交谈,给孩子们送来了鼓励和温馨。在铜像周边,还竖着刻有张謇先生“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进”“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等名言、警句的碑片。

由校门口向教育楼延伸的张謇文化长廊,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玻璃大橱窗里,张贴着师生们共同创作的图文并茂的有关张謇的书法、绘画、诗歌、歌曲等作品。在弘謇楼天井中“追寻张謇足迹”的宣传窗更令人眼球发亮。一张张彩色的照片,记录着孩子们正在追寻张謇先生当年创业的足迹,他们聚精会神在考察着青龙港码头、大生三厂钟楼、颐生酒厂旧址……

当你走近教学楼时,每个教室前的小状元评比栏目又让你耳目一新。常乐小学将每项学生评比中获最优奖者称为“小状元”,其次为“小进士”“小举人”“小秀才”等,每月评比都公布在各班教室的的宣传窗中。各班都制定了夺星标准,打造班级夺金榜,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各班将每月评出“班级小状元”的照片和事迹张贴在班级橱窗中,学校将每学期评选出的“校级”小状元的照片和事迹张贴在文化长廊的“状元榜”上供全校学习……

弘扬张謇精神的特色教材

要“学謇”“弘謇”,必须熟悉和了解张謇。但张謇离开我们已经有近90年的历史了,这对当今的中小学生来说,实在太遥远而陌生。为了补上这一课,常乐小学通过组织孩子们大量阅读的方法进行张謇精神的补课。

为此学校组织专门班子搜集和整理有关张謇的文化资料,专门向学生推荐《张謇诗歌选》《张謇连环画》《张謇小说》,以及学校编著的《张謇故事选》等,并与学校“每月一事”的主题阅读相结合,将张謇文化特色阅读融入到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伴随着张謇文化一起成长。

一年一度的张謇文化读书节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节日,它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更是孩子们交流、体验,获得阅读张謇文化的成就感、幸福感的一个平台。在读书节活动中,师生共同讲张謇故事、画张謇伟业、跳张謇歌舞、唱张謇精神通过小组交流会、班级汇报会、校级展示会等形式,将活动一浪一浪地推向高潮。通过活动,孩子们的潜能得到挖掘,精神得到升华,才艺得到展示,更重要的是张謇精神进入了孩子的心田。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张謇精神不断注入新时期的新元素,它启迪、引领着常乐新一代张謇人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常乐中南公司的董事长陈锦石,以5000元起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于拼搏,成了知名企业家。他致富以后,不忘报答乡亲父老,热心兴办教育,不仅捐资于家乡的中小学校以及幼儿园,还创建了东洲国际学校,同时为灾区建希望小学……他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常乐镇培育村的“草莓”书记叶剑生,引导村民科学种田,发展特色农业,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走上富裕的康庄大道,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学校经常让孩子们与这些热心奉献、懂得感恩、目标远大的新张謇人进行面对面对话,还采用故事、小说、诗歌、绘画、书法等形式,创作了《常乐新状元》《草莓书记令人敬》等作品。这些作品出自孩子们自己的手笔,语言鲜活,充满童真童趣,成了他们学习张謇的好教材。

践行张謇精神的教育活力

作为状元故里的教师,深深感到因家乡有这样一位伟人而由衷的自豪和自信,更有一种“学謇”“弘謇”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正用张謇精神照亮自己的教育之路,近年来,在教育园地摘下累累硕果。

学校成了南通市唯一一家位于乡镇的信息技术实践基地,承办了南通市首次和第五次信息技术实践基地活动,南通教科研修中心对学校基地建设给予高度评价,优酷网、搜狐网等媒体进行转载报道。2010年4月学校又承办江苏省信息技术现场教育活动。学校网站成为南通市百优网站、海门市十佳网站,获海门市网络评比一等奖。学校编著的《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在省校本课程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在2011年度全国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课程资源评比中,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一等奖。

学校的舞蹈《鱼乐》、花样跳皮筋《神笔马良》等节目多次获海门市校园艺术节乡镇组一等奖;17幅电脑绘画作品获得全国一等奖;纵横码社团获得南通市纵横码比赛团体一、二等奖;机器人社团荣获江苏省“蚂蚁搬家”小学组团体二等奖,在12届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活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竞赛系列活动)中,又获得电子百拼团体一等奖。

学校是长三角网络结对学校。2013年3月,施洪若校长应邀在上海宝山作了《学謇弘謇谱新篇,强毅力行创一流》的交流报告。学校参与编写的《走近张謇》成为海门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成为南通市红旗大队。学校成为南通市教育装备工作优秀学校,南通市先进教工之家,南通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南通市模范职工之家,南通市最安全学校。

花香蝶自来。因为张謇文化的教育特色,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黄刚教授来校指导工作,全国综合实践活动专家郭元祥教授、新加坡花菲卫理小学代表、浙江绍兴综合实践活动组老师等来校考察,还有陕西省长武县教育局特地选派教师千里迢迢来校挂职学习。

传承张謇精神的娃娃心声

常乐小学的“学謇”“弘謇”活动从娃娃开始,不仅给校园带来了活力和生机,更是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心灵深处萌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张謇精神。如果这种精神愈充盈,那末,他们未来的生命就会更精彩!下面是一个常乐小学五年级学生一篇题为《我看见一个伟大的背影》的作文——

我望着校园里的张謇铜像,渐渐地,他变得愈来愈高大,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正是这个巨人,一百多年以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走出了一条实业救国之路。在家乡建起了纺织厂;在家乡铺上了铁路,跑上了火车;在家乡酿出了在世博会上获得金奖的美酒……他还先后开创了20多个企业,发展了中国近代工业。从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开始,他先后兴办了大、中、小学370多所,发展了我国近代新型教育事业。从创办中国近代垦牧第一滩的通海垦牧公司开始,他开发了整个江苏北部的沿海滩涂,发展了我国的农业。张謇对祖国、对家乡作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啊!因为他从小就怀有“我踏金鳌海上来”的远大志向。

有一年他满怀信心地去参加州试,可名次却在百名以外。他的老师十分生气地对他说:“假使有一千人去考,要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个不取,那就是你。”面对挫折,张謇将失败当作动力,便在屋里的窗户和帐顶写上“九百九十九”这五个醒目的大字,以此来鞭策自己奋发图强。夏天,张謇为了防止蚊虫叮咬,他就把脚伸入坛子里浸泡;晚上,为了多读一会儿书,他就学古人的“悬梁法”来驱散“瞌睡虫”……和张謇这种百折不回、勇于攀登的精神比起来,我可真是汗颜啊!今天,在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我有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学习马虎;有时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想打退堂鼓……真是不应该啊!

在张謇铜像前,我不禁再次回眸深情地凝望,我不仅看到一个伟大的背影,更是看到一种能战胜“九百九十九”的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他才能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的家乡贡献了那么多,创造了那么多!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也应该以战胜九百九十九的精神,胸怀大志、强毅力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每一天都过出精彩,当一个美德小状元。只有这样,长大以后才能踏着张謇的足迹为实现美丽中国梦添砖加瓦!

我们深信,正是今天的这些娃娃,明天会用他们坚实的脚步,踏出一条更加广阔的张謇大道!





文章分类: 学謇弘謇
分享到: